海河蜿蜒曲折,东流入海。河海交汇处南侧,天津港保税区临港区域内,生长着一座中国工业区内最大的人工湿地公园。这里水面开阔,绿意盎然,亭桥点缀其间,花草掩映石岸。水鸟在芦苇间或游弋觅食,或掠过水面,一幅绿色自然生态画卷。
天津泰达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蒋新然介绍:“公园的桥比较多,目前一共是33座。这种设计主要是出于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通过桥梁的构筑减少行人对植物、水体的践踏,保障整个生境的平衡。”
水和植物,是这里至高无上的存在。从2009年着手建设一期,到2020年二期工程完工,临港生态湿地公园以接近200万平方米的总面积,实现了对区域内工业尾水零污染的净化处理,成为一处综合性的开放自然空间和候鸟保护区。
除此之外,围海造陆对当地自然生态的破坏也亟待解决。要发展,更要生态,成为天津泰达园林规划设计院接手这个项目时,首要考虑的问题。水底的基质与栽种有序的芦苇协同作用,让流经这里的每一滴水得以净化。
大道至简,返璞归真。朴素的芦苇,耐盐适生,静默拔节。水岸交界处,则是水生植物与陆生乔木共同织就的立体画卷,四季轮转,景致如诗。
一路之隔,二期湿地蔚然铺展。这里以“家园”为题,利用一期的再生水资源,恢复和改善原生湿地系统,恢复湿地生态群落,设计者们的综合考量正重构着海河河口地区120万平方米盐生湿地的样貌。
据天津泰达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主创设计师李昂介绍:“湿地二期对水的处理,(进行了)进一步的精细化管理,我们做了一个湿地恢复重建区,对水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渤海湾滩涂湿地是东北亚水鸟栖息地和迁徙中转站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吹填造陆带来了向海而兴的产业新机,也让养育万千候鸟的“海上草原”逐渐沉寂。生态系统重建,恢复生物多样性,让更多的候鸟回归,是这片公园湿地的新思考。
初冬,南迁的候鸟陆续抵达这片临海湿地。这里是它们迁徙路线上的重要停歇地,丰茂的水草、鱼虾,以及人工栽植的各类浆果将会为它们的长途跋涉提供能量。公园内,无论是栈道穿行还是在地堡近观,抑或登临高塔,都是为了让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聆听自然轻语。
这片枕河傍海的人工湿地,在十几载光阴的沉淀与滋养中重焕蓬勃生机。自然生态的葱茏肌理与人文环境的韵味相融相生,最美的风景,就生长在人与自然相互成就的平衡里。
评论:平衡之美是最动人的风景
最美的风景,就生长在人与自然相互成就的平衡里——天津临港生态湿地公园的建设与发展,正是这一理念最生动的现实注脚。这座坐落于海河与渤海交汇处的人工湿地,不仅破解了工业区生态修复的难题,更以科学设计与生态智慧,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回溯建设之初,临港片区面临着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重考题。作为规划中的世界级化工产业基地与船舶维修基地,区域内工业尾水处理压力突出;围海造陆虽拓展了发展空间,却导致渤海湾滩涂湿地萎缩,东北亚候鸟迁徙的“海上草原”逐渐沉寂。在此背景下,设计建设方以“要发展,更要生态”为核心,开启了为期十余年的生态修复工程,用近200万平方米的湿地景观,交出了一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答卷。
在生态修复的实践中,“平衡”二字贯穿始终。设计层面,一期工程以“蝶变”为理念,将调节塘、潜流湿地、景观湖分别设计为“卵、蛹、蝶”的形态,既实现了工业尾水从初步沉淀到深度净化的科学流程,又以美学表达诠释了“水的新生”;二期工程聚焦“家园”主题,通过精细化水质管理与盐生湿地重构,让再生水资源反哺生态,120万平方米的湿地系统重现生机。技术层面,公园巧妙融合自然之力与人工智慧:水底铺设的模块化过滤基质,与天津乡土植物芦苇形成净化合力——芦苇凭借粗壮的根状茎与强大的氮磷吸收能力,每年可净化大量富营养化水体,既践行了“大道至简”的生态理念,又彰显了对本土物种的尊重。
生态保护与人类活动的平衡,更体现在细节设计中。33座桥梁的建设,以“减少行人对植物、水体的践踏”为首要原则,既保障了游客的观赏需求,又为湿地生物营造了不受干扰的栖息环境;栈道、地堡、观鸟塔的布局,则为人们提供了“聆听自然轻语”的空间,实现了“亲近自然而不打扰自然”的良性互动。如今,每到初冬,南迁的候鸟便会如约而至,丰茂的水草与浆果为它们补充能量,曾经沉寂的湿地重新成为鸟类的“迁徙驿站”,这正是人与自然相互成就的生动写照。
从工业尾水的“零污染净化”,到生物多样性的逐步恢复,临港生态湿地公园的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从来不是发展的对立面,而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临港生态湿地公园的建设,折射出天津这座城市对“人与自然平衡”的深刻理解——当人类以科学的态度尊重自然、以创新的方式修复自然,自然便会以葱茏的生机、和谐的景致回馈人类。这种平衡之美,既是临港湿地最动人的风景,也是天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注:天津港保税区政府网站(www.tjftz.gov.cn)所有政务信息均为受权发布。按照《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转载我区政府网站相关信息时,须注明信息来源,不得歪曲、篡改标题原意及信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