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市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深入落实“十项行动”,“十四五”时期加快建设交通强市成效的相关情况。
全力打通交通“大动脉” 京津冀主要城市1—1.5小时通达
立足“保障有力”,5年来,我市全力打通交通“大动脉”,基本建成全市“一带三轴两廊”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
天津港现有5条航道、最高等级30万吨级,万吨级以上泊位较2020年增加24个,达到147个,基础设施能级实现跨越;我市高铁城际通车里程较‘十四五’初期增加32%,达到410公里;规划“九横六纵”高速公路网建成88%,通车里程1358公里,路网密度位居全国前列,国省干线通车里程2738公里,二级以上公路比例达到95%,实现自然村通硬化路、村村通客车、乡镇全部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建制村通双车道比例达到76.7%,全市公路网总里程约1.5万公里。我市基本实现市域30分钟到高铁站、15分钟上高速,京津雄0.5小时、京津冀主要城市1—1.5小时、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
港产城融合发展稳步推进 全市船舶运力增至696.2万载重吨
立足“世界一流”,5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天津港优势和作用,大力实施港产城融合发展行动,天津港由世界大港向世界强港迈进,持续推进以港促业兴城,有力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目前,天津港集装箱航线较2020年净增18条,达到148条。预计2025年,天津港货物吞吐量约5.91亿吨,“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3.5%;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400万标准箱,年均增长6.1%;铁水联运超150万标准箱,位居沿海港口前列,年均增长14%;获批华北区域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预计2025年班列运量超7.5万标准箱。
同时,随着港产城融合发展走向深入,我市港口服务功能日益多样,航运规模显著增强,产业招商成果丰硕,高端航运要素愈发集聚。全市船舶运力由2022年底579万载重吨增加至目前的696.2万载重吨,增幅达20.2%。国能航运、玉湖冷链等一批央国企和民企重点项目落地;中远海运船舶修造项目正式签约。绿色石化、海洋装备、航空航天、粮油加工、新能源等主要临港产业健康发展。今年前三季度,天津航运保险实现保费收入8.11亿元,同比增长14.03%;邮轮接待艘次、旅客人数稳居北方第一,全国第二。天津在新华·波罗的海指数航运中心城市排名中跃升至第18位,创历史最好成绩。连续三年成功举办国际航运产业博览会,进一步提升我市航运领域影响力。
积极服务重大国家战略 “轨道上的京津冀”骨架基本成型
立足“服务重大国家战略”,5年来,我市充分发挥交通开路先锋作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由“补短板、强骨架”向“优网络、提品质”转变,有力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目前,4条高铁通北京、1条高铁通雄安、3条高铁联周边的“轨道上的京津冀”骨架基本成型,开通运营12座高铁车站,京津冀国省级公路接口达到49个。同时,政策标准“软联通”水平显著提升,京津城际全天运能提升52%,新开“定制快巴”、跨省公交、旅游班线,有效服务京津间通勤。交通政务协同由京津冀延伸至辽、晋、鲁、蒙等省份,高频办理事项实现“同事同标”。如今,京津冀“1小时交通圈”成为常态,三地跨省出行实现了从“走得了”向“走得好”转变。
高效推动“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76.1%
立足“人民满意”,5年来,我市聚焦便捷出行和高效运输,推动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我市连续3年在轨道交通、公交、出租、公路、民航、铁路、邮政等10个领域实施服务品质提升行动。2024年,铁路、航空、城市轨道交通年客运量分别为5669万人次、1844万人次、6.4亿人次,高速公路交通年出行量2.54亿辆次,年均增速分别为21.1%、15.2%、17.2%、4.4%,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6.1%。
同时,我市大力优化货物运输结构,实施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专项行动。2024年,铁路、公路、水路货物年周转量分别达到551亿、716亿、1811亿吨公里,年均增速分别达18%、2.9%、5.9%。2024年快递业务量19.39亿件,年均增长约14.2%。此外,我市网络货运规模位居全国第一,平台企业达到134家,累计整合社会车辆667.4万部、驾驶员647.8万名;还打造了高速公路王庆坨服务区等16座精品服务区,建成15个高速司机之家;并在全国率先实施大件运输周末不打烊、“承诺即启运”快捷服务,“高效办成一件事”走在全国前列。
注:天津港保税区政府网站(www.tjftz.gov.cn)所有政务信息均为受权发布。按照《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转载我区政府网站相关信息时,须注明信息来源,不得歪曲、篡改标题原意及信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