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初上,天津梅江会展中心璀璨夺目。8月31日,这里作为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主会场,受到全世界瞩目。9月26日傍晚,第十八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和第五届“汉语桥”世界小学生中文秀颁奖典礼在此举行,天津梅江会展中心再次迎来高光时刻。
本届活动由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指导,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天津市教委、天津师范大学、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承办。在过去的两周时间里,来自106个国家的195名青少年选手,以精湛的语言能力和对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这座现代化大都市共同见证了一场以语言为媒、以文化为舟的青春对话,为世界呈现了一场异彩纷呈的语言文化盛宴。
这也是继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落幕后,天津再次承办国际性重大人文交流活动。这座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城市,这座始终致力于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城市,正在为各国青少年打开一扇认识中国、感知时代之窗。
阅见天津——从河海津韵到创新智造
天津,一座河海交汇的都市,既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脉,又跃动着现代的创新节奏。连日来,在“汉语桥”选手的眼中,这座城市如同一本可以边走边读的立体书,每一页都写满传统与未来的对话。
非遗体验成为大家触摸中国文化底蕴的窗口。在广东会馆,选手们驻足于百年戏台前,聆听扁担戏的诙谐台词;在天津师范大学选手村的“万花筒”文化市集上,他们体验非遗点翠之美,尝试京剧的“唱念做打”。杨柳青年画的墨香、泥人张的彩塑、古文化街的底蕴……这些浸润着津沽大地的独特文化气息,让选手们在亲身体验中直观感受到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交融的魅力。
这段沉浸式文化之旅,也为选手们在总决赛的出色表现埋下伏笔。9月26日总决赛现场,随着音乐快板《津彩绽放汉语桥》响起,选手们迅速将相声、漕运等文化符号与对应的文化形态准确连线。听完“运河三老”之一的朱炳仁先生讲述大运河与天津的故事,大家对“三岔河口”的枢纽地位以及津沽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科技体验则为选手们打开了另一扇感知中国的大门。在欢迎仪式上,国产人形机器人随乐起舞,选手们纷纷记录下“科技与艺术共舞”的画面。在联想未来中心混合式人工智能展厅赛场,AI(人工智能)将“孤帆远影碧空尽”化为水墨动画。在天津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埃及选手王美林感慨道:“机器人让世界更美好,就像我们的‘汉语桥’一样,中文让世界更美好。”
从非遗工坊到智能工厂,天津化身“可触摸的城市课堂”,为各国青少年展开一幅真实、立体、生动的中国画卷。这趟津门之旅,不仅是语言竞技,更是一场文明互鉴的青春实践。
阅见中国——从万里长城到相知之交
“汉语桥”的意义,远不止于一场比赛,它更是一把钥匙,为各国青少年打开了深入感知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大门。活动期间,他们的足迹从天津延伸至北京,目光也从渤海之滨到万里长城,再到一个更为辽阔的中国。
沿着故宫中轴线,天津外国语大学的老师们以“一件珍宝、一个故事”的方式,为小选手们讲述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从太和殿的庄严气势到御花园的精巧布局,各国青少年在红墙黄瓦间,真切触摸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登上居庸关长城,来自新西兰的11岁女孩奥丽兴奋地告诉妈妈自己终于成了“好汉”。这是母女俩的第一次中国之行。飞机即将降落首都机场之时,奥丽妈妈罗西也迎来了自己43岁的生日。在飞机上俯瞰灯火璀璨的中国大地,她激动地说:“这是一个意义非凡的生日。”
4岁开始学习中文的德国女孩黄晓蕾和哥哥黄永杰,今年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中国参赛。妈妈黄雪薇也曾从儿时开始接触中文,去年陪伴儿子来中国参赛的经历,重新点燃了这位母亲学习中文的热情。如今,她用流利的中文告诉孩子们:“到中国,我们不只是比赛,更是回家。”
西班牙男孩马乐乐则用最为现代的方式表达着对中国的热爱。这个小男孩曾走访过中国多个城市,并用短视频记录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在社交媒体上吸引了大量粉丝。他说,自己的梦想就是让更多人爱上中文、爱上中国。
正是这些生动的个体故事,汇聚成“汉语桥”上最动人的篇章。选手们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次驻足、每一次惊叹、每一次交流,都让中文不再只是书本上的符号,而成为连接心灵的纽带。“当他们带着这些记忆回到世界各地,中国文化的种子也将在更多角落生根发芽,建立更有温度的相知之交。”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钟英华说。
阅见未来——从文明互鉴到友谊使者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汉语桥”正如一座跨越山海的文化之桥,让热爱中文的各国青少年相聚于此,以语言为媒,结下深厚友谊。
在这座“桥”上,来自英国的尤氏兄弟格外引人注目。10岁的弟弟尤子原是本届参赛选手,13岁的哥哥尤子君则是上届比赛的全球总冠军。令人感动的是,兄弟俩连续两年走进同一个中国家庭体验中国生活。从初识到重逢,他们已从客人变成了亲人。彼此间的理解、尊重与包容,正是“汉语桥”上最温暖的缩影。
选手们对中文的热爱,其背后是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与中国发展的关注,这种情感纽带让语言学习拥有了更为深刻的意义。“我的家乡遭遇地震后,中国救援队及时伸出援手,我深受感动,也更加坚定了学习中文、成为友谊使者的决心。”缅甸选手郑楷旭说。
当文明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世界的舞台也随之更加宽广。总决赛上,非洲选手舞动中国长棍,美洲选手身着马面裙,亚洲选手在丝绸动画中演绎古典韵味,欧洲选手唱响《青藏高原》,大洋洲选手吟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文化不再有边界。
这一刻,五大洲的青少年用真诚与才华,共同绘就了一幅和合共生、情意绵长的文明对话图景。这座“桥”所连接的,不仅是此刻的精彩,更是一个因文明互鉴而更加美好的未来。
当最后一幕精彩定格,本届“汉语桥”系列活动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比赛虽已落幕,但所有选手与天津、与中国、与中文的深厚情缘,正翻开崭新的篇章。
“希望你们在学习中文的同时读懂温暖和真情,搭建心与心相通的桥梁;获取智慧和力量,成为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人;读懂中国,成为创造未来的友好使者。”选手们踏上归途之时,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任郁云峰深情寄语。
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期间,天津的少年儿童在海河畔唱响《我在天津等你》,欢迎四方贵宾。如今,熟悉的旋律再次回荡在“汉语桥”上空。从服务重大外交的“硬核”舞台,到搭建青少年友好交流的温馨桥梁,天津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向世界张开热情的双臂。
山海不远,友谊长青。
我们在天津等你,“汉语桥”,明年再见!
注:天津港保税区政府网站(www.tjftz.gov.cn)所有政务信息均为受权发布。按照《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转载我区政府网站相关信息时,须注明信息来源,不得歪曲、篡改标题原意及信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