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津城,云淡风轻。连日来,来津参加第十八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和第五届“汉语桥”世界小学生中文秀的外国选手,走进天津多所中小学校园,与中国学生“同上一堂课”。在丰富多元的课程体验中,他们不仅深入感知中国文化的魅力,更在交流互动中结识了新朋友,建立起跨越山海的真挚友谊。
9月19日,在天津市耀华中学的“AI赋能诗兴遄飞”课堂上,老挝选手王美蓉和中国学生组成“共学小组”,共同品读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他们一起摹写诗句,感受汉字结构的端庄与气韵;随后借助人工智能生成诗画,将“天涯若比邻”的悠远意境转化为可视的图像。屏幕上,青山隐隐、绿水迢迢,两位友人虽遥隔千里,却心意相通。科技为古诗注入了新时代的活力,也让文化在跨越语言的对话中悄然生根。“太神奇了!”王美蓉感叹道,“AI不仅读懂了诗,还‘画’出了诗里的中国。”更让她感动的是,中国“同桌”一直耐心地协助她完成作品,创意与共情成了她与这位中国朋友之间的共同语言。“好朋友之间的情谊不会被距离冲淡,就像我和中国朋友一样,就算以后不能经常见面,这份友谊也会一直都在。”王美蓉说。
9月22日,在和平区岳阳道小学的武术课上,来自新西兰的11岁女孩奥丽在中国小伙伴的陪同下练起了中国功夫。抱拳、马步、出拳……她认真地模仿着指导老师的动作,虽然有的动作还略显生涩,但眼神专注而坚定。下课铃声响起时,她已经学会了简单的五步拳套路,兴奋地拉着中国小伙伴的手说:“我们一起合作表演的中国功夫太帅了!回家我要表演给爸爸妈妈看!”擦去脸上的汗珠,她笑得格外灿烂。从陌生到默契,一堂课的时间,两个女孩已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她们彼此约定,以后要常常联系:一个用中文讲述中国故事,一个用中文讲述新西兰故事。
“汉语桥”不仅是一座语言之桥,更是一座友谊之桥。通过中外学生“同上一堂课”,来自世界的青少年以汉语为媒、以文化为舟,真正走进了中国同龄人的世界。他们一起写诗、一起创作、一起流汗、一起欢笑,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建立起理解与信任,结下纯真而深厚的友谊。
比赛会落幕,课程会结束,但这份情谊永存——正如这个秋天,大家一起品读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注:天津港保税区政府网站(www.tjftz.gov.cn)所有政务信息均为受权发布。按照《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转载我区政府网站相关信息时,须注明信息来源,不得歪曲、篡改标题原意及信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