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9月19日,书声琅琅的天津市耀华中学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同学”——第十八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的选手们。他们与耀华学子走进课堂、诵读诗词、比拼运动,在思维碰撞与热血互动中感受中文魅力,让跨文化友谊在校园里悄然生长。
欢迎仪式上,耀华中学校长李莉致热情欢迎词,向远道而来的“汉语桥”选手们表达诚挚问候。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耀华中学1987届杰出校友赵新教授,则以“机器人克隆技术”为主题,与选手们深入交流“如何用科技之手在细胞尺度上书写生命奇迹”,前沿科技的生动讲解让现场掌声不断。
来自缅甸的尤泽莹表示:“机器人克隆非常神奇,操作非常精细,我相信这些技术会在将来服务于全人类,非常感谢参与技术研发的科学家们做出的贡献。”
随后,丰富的体验课程正式开始。文化元素徽章制作、丝网花手工、语文课堂、激光雕刻树叶、排球训练、乒乓球教学……选手们按分组参与体验,在多元课程中感受中国校园生活。
文化元素徽章制作课上,老师以“文化猜猜看”游戏开场,瞬间点燃课堂氛围。“大家知道这是哪个中国地标吗?”“天坛!” 随着答案脱口而出,答对的选手收获了耀华中学专属徽章作为奖励。天坛、故宫、大熊猫、中国结……这些极具辨识度的中国元素,成为选手们笔下的创作素材。他们根据自身喜好调色、上色,将文化符号做成可随身携带的徽章,也将这段记忆珍藏。
制作间隙,“汉语桥”选手与中国学生热烈交流。“你来自哪个国家呀?”“最喜欢什么颜色?”简单的对话中,友谊的种子悄然发芽。荷兰选手娜雅手中的“月饼徽章”格外亮眼,粉绿相间的配色充满活力:“我要把这个徽章带回家,看到它就能想起这段难忘的经历。”
语文体验课堂上,“汉语桥”选手与中国学生组成“共学小组”,一同品读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双语朗诵、书法临摹、AI配图视频……多样的互动形式打破了语言与文化的壁垒,让“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怀在课堂中流淌。
卢森堡姑娘日烈用画笔诠释诗词,将“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不舍与牵挂具象化。法国选手戈佳琦则尝试用中文书写全诗,“这次新学了好多字!中国同学告诉我,‘人’字虽然只有两画,想写好却特别难。书写汉字很有趣,我以后要多练习,把字写得更漂亮。”来自老挝的王美蓉上台朗诵诗词,还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好朋友之间的情谊不会被距离冲淡,就像我和中国朋友一样,就算以后不能经常见面,这份友谊也会一直都在。”
如果说语文课堂是“文火慢煮”的文化熏陶,那运动课堂就是“热血沸腾”的活力碰撞。乒乓球课上,斐济选手周赛桥第一次拿起球拍,反复练习挥拍动作。“这项运动又酷又特别,我已经爱上它了!”亚美尼亚选手诸葛亮则对老师的耐心赞不绝口,“回家后我也要教朋友们打乒乓球。”
排球课的氛围同样火热。女排奥运冠军张娜亲临现场,与选手们热情互动、传授技巧。“张老师特别有耐心,教我们怎么控制击球力量,还分享了打球的小技巧。”来自塞浦路斯的妮可直言被校园氛围打动,“这里的老师都充满能量,总在鼓励我们,同学们也很认真努力,我真的太喜欢这里了!”
体验活动的尾声,选手们与中国学生齐聚操场,旱地龙舟、彩虹伞颠球、不倒森林等趣味游戏轮番上演。马来西亚的维加表示:“这些游戏都需要大家一起合力完成,考验团队协作能力,我能感觉到游戏之后我们和中国朋友之间的关系更近了。”
谈及此次中国校园之行的收获,来自佛得角的明媚笑着分享道:“这次体验太有趣了!我做了丝网花,过程中同学们帮了我很多。虽然有时候交流不太顺畅,但我们之间没有‘距离感’,收获了好多新朋友。”
同过一座桥,共上一堂课。在中国校园的多元场景中,在见人见事的鲜活故事中,“汉语桥”选手们以天津为缩影,切身体验、感悟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他们与中文的故事也将随着体验的推进而愈发生动,深厚,绽放光彩。
“汉语桥”系列中文比赛是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的大型国际中文赛事,包括“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世界小学生中文秀。自2002年以来,赛事累计吸引160多个国家的180多万青少年参加,每年观看“汉语桥”比赛的世界各地观众达上亿人。“汉语桥”系列中文比赛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和喜爱,逐渐发展成为享誉中外的国际赛事,被誉为全球中文“奥林匹克”。
注:天津港保税区政府网站(www.tjftz.gov.cn)所有政务信息均为受权发布。按照《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转载我区政府网站相关信息时,须注明信息来源,不得歪曲、篡改标题原意及信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