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天津港保税区、天津空港经济区(以下简称保税区)在市委、市政府和滨海新区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持续增长的经济大区和科学发展的模范新区两大目标,深入开展“促发展、惠民生、上水平”活动,全区上下精诚团结,企业政府携手奋进,努力建设经济充满活力、城市面貌靓丽、社会人文和谐、文化氛围浓郁、生态环境宜居、民主法制健全的开放区域。
一、综合
区域经济总量持续提升。2013年,保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5.7亿元,可比增长18.5%,其中,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19.1亿元,可比增长21.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86.6亿元,可比增长16.3%;工业总产值完成1658.9亿元,增长22.6%;财政收入完成172.5亿元,增长16.0%,其中区级一般预算收入64.7亿元,增长21.6%;进出口总额完成191.1亿美元,下降9.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1.7亿元,增长0.2%。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13年,保税区在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优化,区域二三产业比例由2012年的30.5:69.5调整为34.8:65.2。第二产业中,保税区优势产业如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健康产业、大众消费品等保持较快增长,在工业中的占比达70%。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3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4.7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完成工商税收总额148.3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其中,增值税40.0亿元,增长15.6%;营业税14.7亿元,下降24.2%;企业所得税46.9亿元,增长9.6%;个人所得税9.2亿元,下降11.5%。区级工商税收完成45.4亿元,增长8.7%。全年财政支出68.4亿元,增长12.6%。
区域规划建设再添新亮点。积极推进规划提升,完善八大亮点,建成一路两湖,以功能深化、空间发展促进产业集聚,对区域重点空间提出了提升方案和实施计划。完善商业配套设施,推动滨海第一城、湖滨广场、数码体验中心、红木广场等商业设施的建设,全面打造空港商业中心。积极开展二期金融商务区、科技研发区等重点项目土地招商,推动产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实施《建筑绿色设计和控制导则》,开展西部生态公园一期绿化方案征集,完成西四道湿地和文化公园规划设计。加速完善对外交通,完成南通道建设,完成成林道延长线方案设计,津汉公路交通节点提升准备开工。
功能开发取得新进展。进一步规范市场管理,加大服务扶持力度,积极促进规范健康运行,全年市场集群交易额达到3.5万亿元,税收突破5.5亿元。促进多个监管区集成发展,海、空港保税区间实现一体化的海关管理,建设海港物流中心,开通海港、空港直提业务;开展国际物流跨境资金结算和意愿结汇业务,促进进口拆拼箱和转口贸易业务开展;启动综合保税区航空维修检测试点区工作;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空港物流区罗杰斯跨境电子商务项目试运行,实现了我区E贸易的突破;华宇货站“快件中心”成功运作,开通了每周8个航班的扬子江全货机航班;公共拼装中心成功运行,出口货量占天津机场的份额由2012年的3%提高到64%。借鉴上海自由贸易区政策,围绕金融创新、贸易升级、投资便利化等方面形成行动方案。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天津直升机博览会,吸引了近300家国际和国内的直升机整机及配套企业参展,累计签售直升机超过100架,接待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近5万人。
投资环境持续提升。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升行政审批服务质量效能。实现“应进必进”,110余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进厅办理,进厅服务事项由119项增至126项。企业设立联审高效便捷,全年审批项目798项,平均办结时限1.75天,在全市和新区处于领先位置;40个重点招商项目通过“绿色通道”一天办结。投资项目联审持续提速,全程审批锁控在120天以内;审批时限进一步压缩,平均承诺办结时间缩短至4.1天;实际办结时间比承诺办结时间提速37.1%,在全市保持较好水平。成立代办中心,实现了企业注册办理一次性告知,为189家招商项目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注册提供代办服务,为270余家企业提供帮办领办企业注册服务。海关、检验检疫、国税、地税、外汇、社险、公安、消防、法庭、检察、交警等驻区单位进一步强化服务手段、创新服务内容,为区域发展保驾护航。
宜居生态城区建设提速。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奥特莱斯正式营业,SM城市广场进入外檐及内装施工,湖滨广场主体施工,国际医院主体封顶,文化中心即将对外开放,绿化景观和夜景灯光全面提升,区域配套设施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围绕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落实城市精细化、网格化、常态化管理,加强底商经营秩序、交通秩序和停车秩序管理,城市环境更加整洁有序,城市管理考核继续保持全市前列。大力推进养护作业市场化运作,构建起了全方位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得到市领导高度肯定,在我区召开了现场推动会并向全市推广了我区市场化运作的经验。加强源头管理,加大执法力度,严控新建违法建设行为,强制拆除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建设,实现了新建违法建设零增长。围绕建设宜居城区,加强设施和绿化养护,实施绿化提升,努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稳定、功能高效、特色鲜明的园林绿化系统,营造清新靓丽、舒适宜居的美丽空港。
二、第二产业
工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658.9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分行业看,航空航天和装备制造业完成599.8亿元,增长44.6%;食品加工业完成406.5亿元,下降2.9%;现代冶金业完成387.3亿元,增长24.2%;电子信息业完成72.7亿元,增长112.9%;化工业完成81.5亿元,增长37.9%;健康产业完成14.1亿元,增长54.1%;纺织服装业完成25.2亿元,增长6.9%;能源供应业完成20.3亿元,增长8.4%;文化产业完成5.5亿元,增长8.1%;其它行业完成44.5亿元,增长7.8%。分企业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852.5亿元,增长9.8%;内资企业完成805.7亿元,增长19.7%。分区域看,空港经济区完成771.7亿元,增长10.8%;海港保税区完成886.4亿元,增长7.4%。
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2013年产值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41.9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8.7%。以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为代表的高端产业增长强劲,以纺织和食品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增速放缓或负增长。
企业规模跃上新台阶。2013年,产值超10亿元工业企业30家,比上年增加8家,合计实现产值1370.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2.6%,其中,产值超百亿的企业4家。工业企业经营情况保持稳定,产销率达到99.1%,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上缴各类税收26.2亿元,增长28.2%。
建筑业持续增长。2013年,保税区建筑业完成建安产值537.9亿元,比上年增长33.1%;实现增加值49.7亿元,增长29.1%;实现收入574.3亿元,增长24.6%;上缴税收2.4亿元,下降13.1%。建筑业施工面积1179.0万平方米,增长64.1%;竣工面积369.6万平方米,增长60%。
三、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整体发展良好。全年完成增加值786.6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贸易业377.4亿元,增长10.3%;物流业117.5亿元,增长21.5%;金融业66.7亿元,增长17.9%;房地产业14.4亿元,增长5.4%;信息服务业80.2亿元,增长2.2%;其它服务业130.4亿元,增长33.8%。
贸易业增势较快。全年贸易业实现商品销售额3631.2亿元,比上年增长19.3%;上缴各类税收38.3亿元,下降1.9%。其中,金属材料销售额1062.6亿元,增长19.9%;汽车类产品销售额1058.5亿元,增长2.2%;煤炭及制品销售额505.2亿元,增长32.8%;食品饮料销售额254.6亿元,增长225.8%;化工材料销售额174.7亿元,增长1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3.3亿元,增长7.2%。全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企业60家,比上年增加4家,实现销售收入2850.5亿元,占贸易业销售额的78.5%。从零售额来看,汽车4S店、超市、综合商场是我区零售的主体,2013年零售额分别为219.8亿元、21.6亿元、13.8亿元,占零售总额的比重分别为72.5%、7.1%、4.5%,合占比达84.1%。全年零售额过亿元的企业共58家,合计零售额280.3亿元,占总额的92.4%;其中过5亿元的企业19家,合计零售额184.8亿元,占总额的60.9%。
物流业平稳发展。全年物流业实现营业收入421.4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货代与仓储业增势较好,实现营业收入218.0亿元,增长43.6%;航空运输业保持增长,实现营业收入67.5亿元,增长24.4%;远洋运输业仍不景气,实现营业收入53.0亿元,下降34.6%;港口业经营业务减少,实现营业收入68.8亿元,下降14.4%。营业收入超过亿元的物流企业60家,实现营业收入358.7亿元,占物流业总收入的86.9%。保税货物进出区完成246.3亿美元,下降16.7%;保税货物以汽车、电机、电器、机械设备等为主,其中,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进出区货值70.8亿美元,下降9.2%;电机、电器及零件进出区货值50.6亿美元,下降36.2%;机械设备进出区货值30.4亿美元,下降61.0%。
新兴服务业稳步增长。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06.4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信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65.1亿元,增长6.0%;总部和商务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86.2亿元,同比增长3.3%;融资租赁、小额贷款、保险和产业基金等新金融业实现营业收入53.8亿元、增长33.7%;科技研发业实现营业收入73.8亿元,增长19.8%;软件业实现营业收入3.3亿元,增长73.8%。
四、国际贸易
进出口总量规模同比减少。受国际贸易交易低迷的影响,全年完成进出口商品总额191.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9.5%。完成进口商品总额155.8亿美元,下降8.3%,其中,采用保税仓储转口货物方式完成进口52.9亿美元,下降32.0%;采用一般贸易方式完成进口82.5亿美元,下降5.6%。全年完成出口商品总额35.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4.2%,其中,采用保税仓储转口货物方式完成出口13.6亿美元,下降5.9%;采用一般贸易方式完成出口20.1亿美元,下降3.5%;采用进料加工贸易方式完成出口1.3亿美元,增长67.7%。
对外经贸往来更加密切。2013年,保税区在进口方面与128个国家和地区保持贸易联系,美国、日本和德国是保税区进口来源的前三位,分别实现进口额16.2亿美元,14.9亿美元、14.7亿美元。在出口方面与180个国家和地区保持贸易联系,美国、日本、韩国为保税区商品出口的前三大国家,出口额分别为3.2亿美元、2.7亿美元、2.1亿美元;伊朗成为拉动保税区出口的亮点,出口额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6.4%。
进出口商品种类较为集中。进口商品主要集中于汽车、植物油、机械设备等,全年进口额分别达到48.2亿美元、12.6亿美元、11.4亿美元,合计占全区进口额的46.3%;出口商品主要集中于机械设备、电气电子、无机化工产品等,全年出口额分别达到5.5亿美元、4.9亿美元、2.8亿美元,合计完成出口13.2亿美元,占全区出口总额的37.5%。
五、招商引资
2013年,保税区依托海、空两港优势,按照“三多一聚”的部署,采取专业招商方式,围绕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大众消费品等领域开展产业招商,实现高点聚焦。全年实现合同外资59.1亿美元,增长12.0%;实际利用外资33.1亿美元,增长9.9%;内联引资额141.0亿元,比上年增长30.9%。
招商引资势头较好。全年新批外资项目82个,比上年增长24.2%,投资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企业44家;项目平均投资规模4358万美元,比上年下降23.7%;项目来源以中国香港、新加坡和德国为主,分别达到45家、7家、5家。全年新批内资企业1107家,注册资本105.9亿元,增长63.6%,投资总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24家;内资企业平均投资规模956万元,下降27.7%。
大项目好项目加速聚集。空客二期完成谈判,欧直、庞巴迪、罗克韦尔柯林斯模拟机、赫氏复合材料等民用航空项目签约;瑞典宜家、加拿大麦格纳、德国大众变速箱配套项目、美国博格华纳、瑞士席勒、法国斯塔高等先进制造业项目落户;阿尔斯通全球研发中心、约翰芬雷研究院、菜鸟科技、小米手机、中力防雷、思比科芯片、先声药业等科技项目形成新亮点;引入神州租车、大众汽车租赁、搜房网、盈科在线、亿利能源、俊安能源、智联易才、优胜教育等一批总部和现代服务业项目。
六、固定资产投资和区域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1.7亿元,比上年增长0.2%。分行业看,工业完成投资94.6亿元,占总投资的30.4%;物流业完成投资34.8亿元,占总投资的11.2%;商贸业完成投资5.9亿元,占总投资额的1.9%;社会服务业完成投资152.8亿元,占总投资的49.0%。基础设施投资完成23.6亿元,下降36.8%,其中空港经济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8.9亿元。
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中生北控、桂发祥、伊宁医疗、铁三院等32个项目新开工;卡特彼勒柴油发动机一期、东丽供电办公楼、中铁十三局、奥港汽车零部件、海特维修等43个项目竣工。在建项目中,桂发祥、铁三院等项目正在基础施工;GE医疗器械、中生北控、俊安大厦等项目正在主体施工阶段;瑞普生物生产基地、唐钢华冶、联通滨海通讯枢纽、光电研究院等项目已主体封顶;SM城市广场、白云酒店二期进入外檐及内装施工阶段;金龙开元广场、大唐研发、神州通物流等项目已接近工程收尾阶段;中铁电气化、海港滨海财富世贸中心等项目工程即将投入使用。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2013年道路建设投资5.0亿元,绿化投资0.2亿元,累计完成绿化面积863.5万平方米;新建4万平方米人工生态湿地,空港河湖水系基本贯通,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空港经济区南通道建设完工,二期中部雨污水泵站、海港保税区雨污水分流改造工程等项目投入使用,空港热电联产锅炉房、物流区35KV变电站、消防支队二级指挥中心建设启动。
七、科技与信息化
科技创新体系初显成效。不断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打造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环境,全年申请专利突破1500件,全区拥有示范单位10家,创造类市级试点企业16家,运用类市级试点1家、区级试点企业3家,滨海新区专利情报分析试点2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827家(累计2577家),新增科技小巨人企业35家(累计138家)。全区共承担110余项国家级、市级及新区级科研项目,获得科技研发经费6800余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8项、市级项目53项;19家企业的28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不断完善区域信息基础设施,初步建立电信网、广播网、计算机网络等较为完整的信息通信网络,实现宽带化、数字化和光纤到户。依托天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云计算中心、中国移动IDC中心、中国联通IDC中心及天河一号超算中心所建立的“云计算”产业高速增长,成为推动区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展讯科技带动下,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及软件设计产业快速增长。完成软件评测中心、RFID技术应用展示中心、保税区生物产业公共研发平台建设,进一步推动区域创新环境和区域信息化建设。数字城管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全年受理城市管理问题46950件,应结案45615件,结案43961件,结案率96.37%。
八、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天津港保税区暨空港经济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获得环保部、科技部和商务部联合批复。区域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连续六年通过第三方认证审核,累计55家企业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认证率超过20%。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增加值废水排放量3.9016吨/万元;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5.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0.03765千克/万元;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硫排放量0.04208千克/万元。营造环保监管高压态势,组织区内180余家环保监管企业集中学习,签订环境管理目标责任书;参与环保部、市及新区各类执法检查20余次,27件环境信访案件全部办结。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重点用能单位全部开展了清洁生产和能源审计工作,万元GDP能耗411.6公斤标煤,下降4.5%。节能项目推广取得新进展,完成地源热泵项目20万平米,地热计算供冷供热面积达450万平方米,占全区供热总规模的50%以上。完成了天汽模4.5兆瓦的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截至2013年底,已完成阿尔斯通、白领公寓、普林电路和天汽模4个光伏项目,总规模达6.82兆瓦。完成节能诊断、余热回收及蒸汽冷却水回用、LED灯照明改造等较大节能改造项目30余项,实现节标准煤约23478吨。2013年实现主要新增污染物减排量分别是化学需氧量(COD)358.216吨、氨氮37.398吨、二氧化硫950.6吨、氮氧化物446吨。
九、社会发展
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展。住房体系建设逐步完善,蓝白领公寓、限价商品房、普通商品房等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住房逐步扩大供给,其中4家公寓内已有221家企业的1.3万职工入住。不断增加购物、餐饮、休闲等场所和停车设施,便民服务站、名居百货等50个商业项目相继开业;公共交通网络基本形成,2013年新开公交线路3条总数达11条,实现空港经济区一期公交线路全覆盖,二、三期覆盖重点项目;协调公交四公司和空港车队,参照地铁M2运行时间及客流增长调整运行班次,缩短发车间隔,有效缓解高峰时段地铁接驳乘车压力。
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加快建设由空港医院、国际生物治疗康复中心、养老社区组成的空港医学园区,完成空港医院项目主体施工。打造社区“一站式”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以社区、社会组织、社工联动管理的社区管理模式;成立远洋社区居委会,开展社区基层民主自治;完成对空港社区5793户居民的入户走访调查,制作并发放“亲民连心卡”1000张、居民服务手册800册;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创建,全年组织各类活动12次,开展义诊、法律咨询、心理咨询等25次。空港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学生规模达8个年级、14个班约420名学生。充分发挥文化活动站平台的作用,举办了第二届天津空港经济区文化体育嘉年华活动、工会趣味运动会等;新增海港服务中心、空港学校等6个公共电子阅览室,总数达10个;丰富公共电子阅览室资源,图书资源量达300多万册、视频11万多集、期刊2000余种;依托湖滨艺术中心全年组织演出25场,吸引观众约1万人次。
区域社会环境安全稳定。积极构建主动型维稳工作机制和高效型管理服务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争创全市平安模范区域,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5%以上。紧紧围绕“区域工伤零死亡、企业生产零事故”目标,按照“隐患就是事故”的理念,开展对2012年安全持续改进发现的问题进行回头看检查,2012年遗留的4575项隐患,已整改3687项,其余达到了可控要求;开展高频率、专业化的安全检查,全年共检查企业2800余家次,发现各类隐患和问题下达整改条目4830余项;完成对重大重要危险部位的定置管理和分级管理,对关键部位管理措施进行评审;组织全区企业开展互查互看活动,在安全月组织60余家企业进行了安全应急演练;加强安全文化企业的创建,2家企业通过天津市安全文化企业评审;开展全区企业标准化认证,完成48家企业认证。加强质量监督,对225批次产品进行监督抽检;开展生产许可证产品、强制性认证产品及其他重要产品的质量监督检查40余家次;组织区内3家企业参加滨海新区质量奖评比,其中海鸥表业已通过新区政府质量奖评审。
十、劳动保障
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2013年末,保税区共有从业人员21.39万人,其中在岗职工17.06万人,当年新增就业2万人。全年全区从业人员劳动报酬167.4亿元,月人均劳动报酬6521元,同比增长20.6%。完善“政府有关部门、行业、职业院校和企业”四位一体的联动人才培养培训平台,举办17场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8600余个;向市人社局申请岗前培训指标5000个,为14家企业申请稳岗、社会保险、继续教育、学历职称等补贴4754万元。人才高地建设持续提升,全年新建博士后工作站6个,目前已有25家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涉及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领域,在站博士后34人。
区域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为契机,大力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累计审查备案企业209家,涉及职工7.8万人;推动集体合同备案工作,累计审查备案企业29家,涉及职工3.3万人;开展和谐稳定企业申报审核工作,累计审批A级及A级以上企业50家。拓宽劳动用工管理模式,在148家重点用工企业中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组织260名人力资源经理参加劳动法制培训,406名人力资源干部参加应知应会知识测评;开展企业劳动关系观察员培训座谈及蓝领公寓劳动法制宣传咨询活动,全年未发生突发性、群体性劳动争议事件。
社会保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2013年,全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基金年征集总量达到24.86亿元,同比增长18.1%。其中,养老保险16.15亿元,同比增长17.3%;医疗保险6.15亿元,同比增长20.3%;失业保险1.75亿元,同比增长17.3%;工伤保险0.38亿元,同比增长19.3%,生育保险0.44亿元,同比增长19.1%。截至2013年末,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缴费结算人数分别达到13万人、13万人、12.1万人、13万人和11.8万人,比2012年末分别增加0.75万人、0.75万人、0.62万人、0.74万人和0.66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缴费921人。截至2013年末,全区离退休人员达到0.96万人,全年累计支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3.3亿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注:天津港保税区管委会党建工作部是保税区政务网站(www.tjftz.gov.cn)主管部门,所有政务信息均为受权发布。按照《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转载我区政务网站相关信息时,须注明信息来源,不得歪曲、篡改标题原意及信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