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1小时内没有下降,保压成功!”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陵水海域矗立着的“深海一号”能源站平台上,海油工程调试工程师唐勇正通过对讲机,不时向同事传递着作业进展,而此时,远在2800公里之外的天津大地正沉浸在浓浓的春节氛围里。作为海油工程的一名95后新员工,今年唐勇第一次不能与家人共同度过春节,“春节确实很想家,但是能与大家伙儿一起在海上过年,我既自豪又兴奋!”唐勇提升音调,语气铿锵。

劳动过年
作为我国首个深水自营大气田——陵水17-2气田开发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海一号”能源站是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其实现了3项世界级创新、运用了13项国内首创技术,被誉为迄今我国相关领域技术集大成之作。据了解,“深海一号”已拖航至陵水海域,随后开展为期4个多月的海上安装和调试工作,而在这犹如“钢铁浮城”一般巨大的平台上,几十名来自天津的海洋工程建设者们热火朝天地作业,和很多人“就地过年”不同,这群“海上过年”的天津汉子们选择用“劳动过年”这一特殊方式,庆祝辛丑牛年的到来。

主动请缨
2020年12月下旬,“深海一号”在陆地建造工作进入倒计时,亟需确认平台拖航期间调试人员名单。据悉,此次拖航距离达1600多海里,需途经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在拖航的18天里,调试人员在保障平台日常运行的同时,还要完成平台压排载等测试任务。然而,拖航时间恰逢春节假期,这意味着所有跟随拖航的调试人员都要在海上过年。在得知这一急难险重任务后,唐勇和几名年轻同事便主动请缨加入拖航调试团队。“陵水17-2气田开发项目是几代海油人耕耘深海技术的创新成果,一毕业就能参与这样一个标志性深水项目中,对于我们这些年轻人来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唐勇说。

万全准备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唐勇和同事在拖航过程中除了需要保证“深海一号”能源站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等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行,还需与设计人员合作完成平台调载和惰气发生器等调试任务。为保证顺利完成拖航任务,唐勇和同事每天脚步匆忙、干劲十足,不停地穿梭在平台各个角落,现场调节不同调载方案的可行性,检查阀门、变送器是否正常运行,同时做好备选方案,保证平台在实际调载时万无一失。

调整应对
唐勇告诉记者,在拖航至浙江海域时,由于突遭强风影响,平台摇晃难以站稳,而当时正进行更换拖轮作业,急需制定和实施新的平台调载方案。为此,唐勇与设计人员密切合作,迅速制定出新的调载方案,“鏖战”四个小时后最终重新调整好平台姿态,保证更换拖轮作业顺利完成。在拖航的18天里,从开始的经验尚浅到逐渐得心应手,这名95后“小鲜肉”的积极乐观、努力认真赢得了团队成员的认可与赞同。

独特之美
采访时唐勇向记者描述道,每至傍晚时分,金红色的太阳会慢慢沉入水面,“深海一号”能源站上的灯光纷纷开启,整个“深海一号”犹如一座美轮美奂的海岛,璀璨夺目地屹立在南海中,在看到这壮美的一幕时,唐勇都会习惯性地按下手机摄像头的快门。“由于海上没有通讯信号,我准备把照片先存在手机里,等回家后我要拿给家人看看,让他们也欣赏欣赏这罕见的独特之美。”唐勇激动地说。

据统计,今年春节假期期间,海油工程有近2700名员工坚守在陆地和海上,为保障国家海洋油气增储上产和能源安全,他们行走在夜幕中、穿梭于甲板上、辗转于陆海间,舍弃与亲人节日团聚的宝贵时间,用“能源报国”的责任担当和“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的初心使命,默默坚守在遥远的海疆深处,努力为祖国海洋石油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注:天津港保税区政府网站(www.tjftz.gov.cn)所有政务信息均为受权发布。按照《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转载我区政府网站相关信息时,须注明信息来源,不得歪曲、篡改标题原意及信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