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港保税区临港区域中港池,一场由技术创新引领的岸线蜕变,正为保税区营商环境注入生态活力。
海风裹挟着草木清香掠过岸边绿茵,海浪轻柔地拍打着生态海堤,一幅“水清滩净、鱼鸥翔集”的画卷展现在眼前。很难想象,这片生机盎然的岸线曾是平直单调的抛石护坡,混凝土块夹杂其中,景观逊色,防潮防浪标准也难以满足需求,制约着区域对优质资源的吸引力。如今,成为了保税区展现生态魅力的鲜活名片。
2021年起,天津港保税区以生态修复为抓手,在完成中港池北部岸线生态修复一期工程后,迅速启动二期工程,分1.9公里段、3.2公里段、3.9公里段、4.0公里段推进。各段海堤均严格遵守200年一遇的高潮位和100年一遇的波浪防潮标准。其中3.2公里段和3.9公里段结合区域特点打造复合斜坡形式海堤,并采用曲线化设计,在筑牢防洪防潮“安全屏障”的同时,兼顾海洋生态与陆域生态环境协同修复。
修复中,创新运用三重防护手段,并遵循“堤前带体现生态、堤身带体现安全、堤后带去人工化”的原则。运用 “隐性堤防”和“生态护面”技术,为硬质海堤“生态换心”。以大孔隙块石和护面块体护坡留足海洋生物生存空间,礁石滩地构筑牡蛎等贝类理想附着环境;不突破原围堤海侧坡脚线,适当向后方陆域适度加宽堤身形成滩地,从而显著扩大潮间带范围,在滩地布设引鸟桩实现水下和水上立体生态体系;生态护坡以灌草结合模式种植耐盐碱植物,既提高植被覆盖率、丰富物种多样性,又强化消浪能力,实现生态保护与防灾减灾的双重提升。
改造后的海堤焕然一新,多级岸坡与护底、滩涂自然衔接,随地形曲化的堤线悄悄延长了亲水空间,为生物营造出深浅交错的栖息乐园;放缓的护面增设多级斜坡,搭配多空隙粗糙结构,既筑牢了防洪防潮的“安全屏障”,又为动植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环境,实现了生态保护与防灾减灾的协同增效。这样的生态环境,让企业愿意扎下根,人才愿意留下来,为营商环境筑牢生态“引力场”。
如今,中港池岸线成为市民与自然对话的新空间。生态观景花园里,露营的帐篷点缀在草坪上;滨海步道上,散步的人们络绎不绝;树荫下,孩子们追逐嬉戏的笑声与浪涛声交织成趣。循着这一模式,截至目前,二期工程3.9公里段也已完成生态化改造,4.0公里段岸线将于2026年完成改造。
中港池岸线的蜕变,是生态修复赋能营商环境的“保税实践”。天津港保税区将持续以“生态+发展”的良性循环强化投资吸引力,推动形成“生态引商、环境留商”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注:天津港保税区政府网站(www.tjftz.gov.cn)所有政务信息均为受权发布。按照《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转载我区政府网站相关信息时,须注明信息来源,不得歪曲、篡改标题原意及信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