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1日,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天津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作为全国第二批、北方第一个自贸试验区,天津自贸试验区肩负起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重要使命。

十年来,从最初的政策探索,到如今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天津自贸试验区勇立时代潮头,一路踏浪前行,围绕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和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重点领域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形成了一大批标志性、引领性制度创新成果:累计实施686项制度创新举措,49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215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天津市和京冀地区复制推广……如今,站在新起点,天津自贸试验区正以更高标准、更广视野、更深层次谋划未来,持续推动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

深耕“首创首试”制度创新
“这几年,在自贸制度创新政策的加持下,我们在国内、国际航空维修业中的竞争力和占比大大增强,维修深度和改装能力也达到国内一流,维修规模跻身行业前列。目前,已有10余家境外客户在天津海特执行60余架次的飞机保税维修与改装业务,还有10架次尚在执行中。”天津海特飞机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兴奋地说,“海特看好未来发展,并持续加大投入,目前三期机库将在今年下半年投用,届时将新增三条产线,将进一步扩大海特的‘客改货’承接能力。”
“海特故事”的背后,载满了“自贸创新”。从率先实施“船边直提”“抵港直装”模式,进口货物提箱用时压缩至最短1.5小时;到出台国内首个自贸试验区数据分类分级标准规范和数据出境负面清单,形成“双首个”数据跨境政策体系;再到探索“边境后”规则,在自贸试验区调查涉嫌不正当竞争行为时试行和解制度……瞄准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天津自贸试验区创新脚步从未停歇。
天津自贸试验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天津自贸试验区自挂牌以来,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引领高质量发展,进行一系列首创性、集成式创新探索,打造了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天津样板”。
诸多“第一”“率先”“首家”,也成为标注了天津自贸试验区“敢为人先”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鲜明印记:
——出台全国首个保税货物仓单质押融资业务监管办法,实施两步申报、船边直提、抵港直装、货物状态分类监管、加工贸易自主核销、海关税款保证保险等100多项通关监管创新措施。
——构建全国首个绿色租赁绩效评价机制,为租赁公司“自证绿色”提供标准,高效享受金融政策支持目前,经认定的绿色租赁业务规模超240亿元,获得金融机构融资额超50亿元。
——获批北方首个国际航行船舶保税燃料油、LNG加注业务资质,并完成北方首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燃料油加注业务。
十年来,通过制度创新,天津自贸试验区经营主体活跃,外资不断涌入,经济规模和能级不断提升。目前,天津自贸试验区实有市场主体近9万户,年均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超20亿美元,年均进出口额2000亿元以上,以全市1%的土地,贡献了全市26%的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8%的进出口、43%的实际使用外资和16%的税收收入。

产业活力持续涌动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天津自贸试验区将改革举措嵌入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育,围绕全产业链开展系统集成创新,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就在不久前,全国首单跨境人民币集装箱出口融资租赁业务在天津自贸试验区东疆片区落地。该业务是融资租赁行业首单以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集装箱出口融资租赁项目,开创行业先河。面对集装箱跨境业务中交易流程复杂等挑战,东疆片区发挥“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创新采用“集装箱出口租赁+跨境人民币结算”双引擎模式,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助力业务顺利落地。
融资租赁是天津自贸试验区的“金字招牌”,一系列业务首单在这里不断涌现。十年来,天津自贸试验区在融资租赁外汇管理、海关监管等领域开展系列探索,在全国率先开展离岸融资租赁对外债权登记、飞机租赁跨关区海关联动监管机制等,首创联合租赁、跨境转租赁、出口租赁、保税租赁、离岸租赁等40余个创新模式,全国率先建立融资租赁绿色评价机制,飞机租赁业务规模居全球第二,船舶和海工平台租赁业务规模居全国第一。
在这里, “保税+”产业、汽车贸易、航空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实力,同样令人瞩目。国内首批开展汽车零部件保税再制造业务,完成全国首单“融资租赁+保税维修”业务。建成运行国内首个平行进口汽车服务中心和首个整备中心,实现对天津口岸每台平行进口汽车的全程可追溯。空客A320飞机总装线、庞巴迪、古德里奇、中航中信直升机维修等龙头项目落户,空客A330完成及交付中心投入使用,机场片区成为欧洲之外最大的空中客车生产基地和亚太地区重要的航空制造维修基地。
跨境电商的发展,则让这片土地更添“国际范”。十年来,天津自贸试验区聚集一批大型自营电商和公共仓储服务商,实现跨境电商保税备货模式下中国北方首单宠物食品进口业务,创新海关特殊监管区内、外“线下展示+线上交易+门店自提”零售新模式,成功完成跨境电商B2B出口全模式业务试单,跨境电商发展不断提速增效。

拓展对外开放路径
自贸试验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承担着为国家试制度、测压力、探新路的重要使命。天津自贸试验区自成立之初,就将目光瞄准了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人员出入境便利化等领域开展深入对接,推动现有规则、规制、管理、标准与国际相融相通,引领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引进机制,制定并对外公布《天津自贸试验区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在华永久居留经办指南》。允许中外合作举办经营性教育培训机构。放宽外国专业人才聘任年龄限制,允许高层次外籍人才及科研团队核心成员本人及家属申办永久居留。
——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实现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制造业条目清零,对负面清单之外领域,实行外商投资备案管理。
——打造“走出去”海外工程出口基地、央企创新型金融板块承载地和跨境投融资枢纽,中交海洋建设、中铁装备盾构机等海外工程出口项目逐步聚集。
——建立自贸区跨境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搭建“1+3+1+N”总体架构,吸引聚集海内外市场化中介服务机构,在跨境资金融、贷、投、管等领域形成完整服务链条。
从制度创新的红利到服务升级,天津自贸试验区用十年时间,绘出一幅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图景,也让更多的全球资本,看见天津这片土地的澎湃活力与无限可能。
与此同时,天津自贸试验区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与阿联酋杰贝阿里和哈伊马角自贸区、乌兹别克斯坦明源丝路自贸区等国际自贸园区建立战略合作机制,深化与新加坡在“单一窗口”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与中非泰达埃及苏伊士合作区围绕二手车出口、海外仓建设等展开合作。
十年的探索和积累,让天津自贸试验区逐步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天津自贸试验区将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着力提升制度创新能力、产业转型能力、服务企业能力、风险防控能力,全力打造“通道型、平台型、海洋型、制度型、都市型”开放新优势,努力推动天津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水平、系统性改革成效、开放型经济质量全面提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注:天津港保税区政府网站(www.tjftz.gov.cn)所有政务信息均为受权发布。按照《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转载我区政府网站相关信息时,须注明信息来源,不得歪曲、篡改标题原意及信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