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我国北方大型工业区内为数不多的以水处理及鸟类栖息地修复为主题的湿地公园;这里,已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上,近百种鸟类的停留栖息之地;这里,刚刚入选2023年度滨城“我最喜爱的新网红打卡地”……这里,就是位于渤海湾海河入海口南岸的天津港保税区临港生态湿地。


修复前

修复后
(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据了解,为缓解天津港保税区临港区域生态空间紧张状况,满足市民对高品质生态空间的需求,2018年,天津市在天津港保税区临港湿地一期项目的基础上,实施天津港保税区临港湿地二期项目,通过在原有滩涂湿地的基础上进行生态化改造,增强湿地水体净化能力,减少了入海污染物。项目的建成进一步增加了滨海湿地面积,恢复和提高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该地区生态安全,也为鸟类等生物提供了繁殖、栖息和迁徙的生境。该项目入选2023年12月4日在首届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论坛上发布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
区域生态环境亟待改善
难以想象,修复前该区域生态状况与现在相比可谓天壤之别。修复前,由于围填海建设占用滨海湿地,湿地面积萎缩;缺乏水文联通,水动力被严重破坏,水体交换能力、净化能力不足,部分区域存在垃圾污物;滨海湿地植被群落严重退化,鸟类栖息地生境不足,湿地生物多样性降低。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负责人张士琦表示,严重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亟须实施污水湿地处理处置二期工程。
修复后,可以进一步消减水体中污染物的排放,为区域景观水系提供优质的补给水源,使景观河渠即使在旱季也可以有充足的水源,实现污水的资源化利用。同时,湿地的建设包含大量绿化工程,可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调节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含量,并能吸收烟尘、二氧化硫、氟化氢等有害物质,有效降低空气中飘尘,绿地植物可通过叶面蒸发水分,可使周边区域相对湿度提升。
修复后,可以给人们生活搭建休闲娱乐、释放压力的平台,满足周边市民的休闲游憩需求。同时,也可为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提供平台。
多方式开展湿地修复与保护
张士琦介绍,为解决天津港保税区临港区域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涝灾害、生物栖息地丧失等问题,天津市在渤海湾天津港保税区临港区域开展环境整治和人工湿地建设,一期工程于2013年完工。天津港保税区临港湿地二期项目以一期出水作为补水水源并与一期工程统筹设计,针对自然湿地面积萎缩、水体交换能力减弱、鸟类栖息地生境不足和湿地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生态问题,开展针对性修复,保护原生湿地。通过项目实施,整治修复滨海湿地107.7公顷。
在遵循生态修复内涵的前提下,根据天津港保税区临港湿地二期生态修复项目的特点,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遵循原有生态系统的特征,在充分考虑湿地当前存在的生态问题基础上,科学确定保护修复重点与目标。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修复对策,通过人工引导的方式,对区域内地形进行改造,针对不同种类水鸟栖息地对水深的要求进行地形塑造,对大面积陆域进行开挖,对深水区进行填垫,并打造人工岛屿,建设富有梯度的适合各类型水鸟栖息的保护区,同时恢复湿地内部水系的流通,避免水质恶化的情况产生。利用植物群落,修复形成原生滨海湿地风貌。最终修复逐渐形成滨海湿地和鸟类栖息湿地自然形态,塑造可稳定存在的基底。
微地形整理:项目用地由北向南分为三个区域,即公共展示区、人工湿地区及湿地保育区。公共展示区与北部湿地连接,承接北部湿地净化出水,经过沉淀过滤,流入南侧人工湿地区进一步净化,净化后的湿地出水作为项目最南侧湿地保育区水源,向原生湿地进行补水。
湿地工程:根据天津港保税区湿地二期生态修复项目设计理念,湿地工程主要分为人工湿地(人工表流湿地和人工潜流湿地)、原生湿地两种类型。人工湿地区总面积约12.5万平方米,以人工湿地为主要元素,铺设垫层和滤层并种植盐生植物。湿地保育区以原生湿地为主,播撒湿生植物,丰富植物群落,可供开展保护、监测等保护管理活动,保育区周边建立至少20米的缓冲带,尽量将外部环境可能对其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工程涉及地形改造、水系疏通、栖息地营造等多种措施,修建由不同水深、相互连通的子塘组成的人工湿地(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投加复合氮磷降解菌剂强化植物-微生物系统,增强湿地水质净化功能;疏通水系,通过水调节及循环设施建立流量与水位高度可控的湿地水系统,增强水体交换能力;根据水鸟生境需求,通过微地形整理形成浅滩、岛屿、沟渠等不同鸟类栖息的湿地生境。
植被补植:根据环境条件和群落特性栽植植物,形成稳定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有利于净化水质并营造栖息环境。人工湿地区采用水生植物驳岸及草坡入水驳岸,在湖边缓坡和水下平台上种植净化能力强、生长量较小的水生植物及半水生植物芦苇、水葱、香蒲等;湿地保育区外围建设的缓冲带,栽植乔木、灌木等,隔离噪声污染,人工岛屿栽种耐盐碱乔木品种和吸引鸟类的果实类树种,浅滩区域适当栽种盐地碱蓬、柽柳等盐生植被,人工岛屿周边适当栽种芦苇、香蒲等挺水植物,水深较深区域栽种金鱼藻、眼子菜等沉水植物。部分湿地植物的嫩叶、根、种子为鸟类提供了食物来源及筑巢材料,加速恢复湿地受损生态链。
增殖放流:在湿地保育区,通过底栖动物和鱼类的增殖放流,快速修补和完善人工湿地受损生物链,为鸟类栖息地提供优质食物。
湿地生态多样性得到恢复
谈及修复后的变化,临港管委会工作人员深有感触地表示:“这里原是一片干涸的盐碱地,经过两年的建设,现在这里碧水映着蓝天,鸟儿浅滩嬉戏,植物丛生,尤其在金秋时节,公园的植物呈现了多彩的面貌,有红色鲜艳的百日草,有粉色的网红草粉黛乱子草,还有紫色的柳叶马鞭草,也有芦花荡漾的大片芦苇竞相开放,吸引了游客驻足观赏。”
项目建成后,吸引了多种鸟类栖息,扩大了珍稀水鸟的种群数量,增加生境类型的多样性,使生态系统更为完整,为鸟类、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繁衍空间,对物种保存和保护物种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项目完成后,已观测到鸟类80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1种,包括白腹鸥、白尾鹞、凤头蜂鹰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度濒危级别1种,为黄胸鹀;易危级别1种,为田鹀;近危级别2种,为震旦鸦雀、红颈滨鹬。目前,该区域已成为天津市重要的鸟类驿站和观鸟天堂。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湿地公园内丰富的植物群落,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调节区域小气候,调控城市环境污染,净化空气,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域生态平衡有重要意义。
减少了入海污染物排放量。对污水处理厂处理的中水进行二次净化,每年可减少排放COD(化学需氧量)127.25吨,氨氮22.36吨。2020年,临港区域海水优良(一、二类)率较“十二五”末上升了66.7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无机氮超标率较“十二五”末下降了49个百分点,水质取得了突破性改善。
提供了公众休闲和科普场所。项目不仅为公众提供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休闲场所,也为科研院校和市民提供科普宣教、教学实习、环保教育的理想基地。在享受沿海地区景观和良好环境的同时,体验和感受湿地生态文化,唤起公众自然保护意识,促进自然资源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注:天津港保税区政府网站(www.tjftz.gov.cn)所有政务信息均为受权发布。按照《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转载我区政府网站相关信息时,须注明信息来源,不得歪曲、篡改标题原意及信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