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生命线”。天津港保税区以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为支点,撬动绿色制造、数字经济、专精特新企业集群协同发展,在产业升级与绿色转型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专业赋能绿色发展
今年上半年,保税区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市级绿色工厂11家,国家级供应链6家,涵盖石化、机械、食品、电子、新材料等多个行业。至此,保税区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26家、市级53家。这些企业在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及能源低碳化等方面的领先实践,正是专业政策引导下企业主动转型的生动体现。
靶向服务破解转型难题。天津渤化永利化工通过二氧化碳回收及“汽改电”项目,实现年减排超33万吨,海河乳品实现全流程低碳化生产——这些成果的背后,得益于保税区“一企一策”精准服务,通过技术指导等方式对接企业需求。近三年,保税区绿色制造企业可再生能源使用量提升53.2%,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57.5%,超七成企业实现污染物持续减排,绿色发展成色更足。与此同时,保税区加速推进“零碳园区+绿色工厂”双轮驱动,目前已培育8家“零碳”工厂试点企业。
绿色领航激活发展势能。保税区通过多维度举措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在绩效提升方面,组织开展专业技术培训15场次,实施现场帮扶企业600余家次,为企业低碳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深化“无废细胞”体系建设,制定专项实施方案,明确任务节点,目前已建成35个示范项目,为区域绿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积极发挥标杆引领作用,推动《海洋油气装备绿色智造建设标杆》入选生态环境部2025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形成可复制推广的转型经验,让专业领航与绿色生态同频共振,筑牢“产业+生态”发展势能,持续强化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效应。
数字筑基创新生态
数字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需要营商环境的持续滋养。保税区以“硬基建+软服务”双提升,为数字经济发展构建生态体系。在2025上合组织数字经济论坛数字经济项目签约会暨数据产业主题推介活动上,保税区依托智慧港口建设成果和数字产业集群优势,重点展示了其在数字贸易创新、数据跨境流动等领域的突破性实践。
筑牢数字基础设施“硬支撑”。保税区着力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底座,通过建成5个协同平台实现100余个应用系统一体化运行,完成千兆网络全域覆盖并与超算中心建立专线连接。在产业集群培育方面成效显著:联合金融机构构建产业生态,累计培育卓越级智能工厂3家、先进级智能工厂19家,推动数字经济规模突破千亿元,集聚核心规模以上数字经济企业超过300家。
创新服务模式激活“软动力”。保税区多措并举培育创新动能:人工智能领域,与顶尖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推动大模型产业应用落地;数字贸易方面,首创仓单质押、产能预售等创新模式,设立跨境数据服务中心,显著提升企业运营效率。
展望未来,保税区将深化开放合作,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携手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共建“一带一路”数字丝绸之路,推进数字贸易园、跨境数据港建设,探索“来数加工”“外数中算”模式落地,让数字经济在开放型营商环境中释放更大潜能。
从绿色工厂到数字集群的保税实践表明,优质营商环境是产业升级与绿色发展的“催化剂”。未来,天津港保税区将继续以营商环境优化为核心,引导更多企业加入绿色发展行列,让“含新量”“含绿量”成为保税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注:天津港保税区政府网站(www.tjftz.gov.cn)所有政务信息均为受权发布。按照《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转载我区政府网站相关信息时,须注明信息来源,不得歪曲、篡改标题原意及信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