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商风云》节目特别策划“让世界听见天津,引领产业浪潮”,邀请2025夏季达沃斯论坛与会企业家做客节目,共话创新与发展。本期节目,主持人孙阳将对话天津菲特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曹彬,解码菲特从0到1的探索与突破,见证菲特从天津走向世界的坚实脚步!
孙阳:
曹总,您在德国有一段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先和我们说说这段过往。
曹彬:
我在德国学习是一次机缘巧合,被一家在真空领域非常知名的世界500强企业选中,到德国进行学习进修,这并非真正的学历学习,而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实习过程。在德国时我们进入汽车行业进行质量检测和工程工作。在德国真正接触到了世界上相对先进的生产制造体系,这是我在德国感触最深刻的一点。德国人的工匠精神、执拗和对事情的认真细致,这是我现在的一种财富。
孙阳:
在德国是学习工作了6年的时间,现在想起来这6年还是非常珍贵的?
曹彬:
是,在德国大众集团待了一段时间,再加上学习的周期大概是6年,这样的一个经历,觉得比同龄人或同学或其他的同事多了这样的资质,就骄傲自满,甚至到了德国之后觉得整个人“飘了”,到离开的时候真正才知道这种机会的珍贵,现在回过头来看就是第一没有设立目标,第二没有给自己压力,第三觉得自己很好,实际上得到的可能比自己想象的要少很多。
两次创业破局:从“赚快钱”到死磕“30年价值”
孙阳:
当您带着这样的一种复杂的心情,不得不回到国内,回到家乡的时候,你又给自己出了一道难题,要让自己创业?
曹彬:
其实挺匆匆忙忙的,再加上就是心里那种不服输的傲气和年轻气盛,这几个因素叠加在一起,选择了创业,但是真正选择了创业以后,后悔也来不及,很多创业的人其实遇到的问题都是一样的,而真正能读懂这份艰辛的,唯有亲历者。
我在2010年开始创业,2013年成立菲特公司。菲特是第二次创业的项目,直到现在,我才有更深的感悟。第一次创业是借助自己的认知和在德国的学习经历,帮助客户解决物品流通环节的服务问题。当客户进入到平稳产能和运行体系时,这种服务的增值就不存在了,这意味着我第一次创业就失败了。虽然赚取了一些小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成功。
第二次创业时,我认为自己一定要做一件成功的事,因此变得执拗起来,又开始了不顾生死的创业过程。但是真正能想起来的是最艰难的时候,我们披着棉被搞开发,一行一行写代码,旁边放一个电暖器,没有空调,在天津一个城乡结合部非常破旧的小四合院里。当时环境艰难,心里高兴,如果没有那股劲,敲不下去。条件看似艰苦,我相信创业者里边有一大部分人能理解这种感受,但依然不能理解的人依然很多,同行的人很少。
孙阳:
岂不是一个孤独的行者?
曹彬:
未来也是。没有任何一个人,他的想法永远被所有人认可,但是能够有一两个认可你的人就已经很幸福了。未来我也做好没有人认可的心理准备。其实,能够一起走下去是一种幸福。
孙阳:
刚才您也讲,菲特是您在2013年创办,是第二家企业了。
曹彬:
当时我打动了联合创始人的一句话,我们是否可能做一件没有天花板的事情,能干30年,能干50年,甚至未来这件事情还会一直发展下去。我不想再去做第一次创业那种,做一个短期看似牟利,但长期没有价值的事情。这是2013年第二次创业一直到现在,很坚定的想法。
孙阳:
菲特这家企业,业内的同行都非常了解,对于更多的受众和普通市民朋友来说,菲特是一个非常容易记住的名字,具体做什么,我认为您还需要给大家深入浅出地讲一讲。
曹彬:
我用德国老师的名字创建这家企业,我认为他对我的人生影响非常大。菲特目前是一家致力于人工智能工业应用解决方案的科研型企业,既可以是科研型、生产型,也可以是解决方案提供商或者服务商。关键在于我们为客户创造了怎样的价值,提供了怎样的产品。
然而,如果下定义,那么我认为菲特可能会受到定义限制。我们想要实现人工智能的工业化应用,人工智能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且可以降本增效的方式,甚至将会成为未来的重要工具。我们应该如何打磨和设计这个工具,使其真正具备价值感,这是菲特正在努力的事情。
人工智能是通过数据、算法和算力三大要素构成。对于菲特而言,更加难得的是经验。工业生产过程中真正需要解决的是价值不断提升的问题,而不是让大家适应技术发展趋势。如果让工业企业为了AI而AI,那么他们会很难受,你比他们更难受,因为你有无限的问题需要解决。如果你认为它是一个工具,能够为工业增值,让工业场景真正达到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经济收益,你会很幸福,你的客户会比你更幸福。
突围“卡脖子”:光 + AI 啃下国际技术硬骨头
孙阳:
2013年是企业的初创期。菲特在初创期时,您认为为企业发展做最有价值并且最能打基础的事情是什么?
曹彬:
用现在的话说叫“没考虑成本的去把很多数据最原始的东西积累下来了”。客户当时实际上是雇佣菲特在做体系审核、生产过程审核和供应商产品审核的工作,审核客户需要的是一份报告,那么你用数字化也好,你用人工智能也好,客户不太在意你在用什么样的方式,客户不会因为你额外提供了什么样的服务,额外付费,那么我们没有顾忌成本,把所有数据全部都留下来了。我们在2016年进行了盘点,大约有6亿条原始数据。现在称为数据集,(现在)菲特拥有的数据集大约有12亿条。
2013年,新建厂和新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出现过的失误数据,尤其是异常数据变得非常稀有,也许以后不会再出现。因此我们认为数据在行业发展过程中是有一定稀有性的。看到异常的时候,识别的过程数字化、模拟化、拟人化、 AI化,是一个递进的过程。
孙阳:
菲特非常注重与高校的联合,我们在产学研方面走得比较深、比较实,并且在落地转化技术成果上也有自己的亮点。
曹彬:
我们注重和天大、南大、天津理工、天津科技大等天津知名高校的合作,我们非常尊重科技科学研究的成果,关注如何将工程化的结果转化为产品,让应用者使用起来更好用、更有价值。我们认为这个过程是真正从科学实验室中产生的技术,让应用者认为有价值的过程。我们非常注重与最基础学科、基础研发和技术研发的合作。
孙阳:
企业的微信公众号推文中多次提到人工智能+的概念。当我们推出新技术和新解决方案后,我们非常希望能给客户带来幸福感。
曹彬:
我认为在许多人听到的声音中,对人工智能代替人有很多想法。实际上,人工智能并没有真正代替劳动力,它只是提升生产能力的过程。同时,它创造了许多新岗位,例如数据标注、训练、模型开发等,并且提供了许多新的岗位。这在工业领域也是相同的。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AI+”非常重要,这里的“+”是指加场景、技术、稳定性,还是在工业生产领域里加价值,你加的内容是什么?菲特一直在谈论其“工业人工智能+”的工作,我们认为在客户端增加的是价值,在自己端增加的是含金量。
孙阳:
在2024年的时候,我们荣获了天津市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在光学和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突破了国际卡脖子的难题。
曹彬:
关于卡脖子的问题,外国人不愿意将其出售给我们。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自行制作?外国人制作的数据和技术路径是否可以复制?如果不可以复制,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另辟蹊径?
比如,国外是用了一种稳定器,做光学的稳定工作,我们采用“光 + AI”技术,对用于测量的气体进行光分析,我们就用AI去来解决,让它更加显性化,显性的过程计算的过程更加稳定等。
目前我们在精细化工、制药疫苗和化妆品生产过程中已经解决了一些问题,如氧气残留问题,并且比他们的指数更优,国外可以达到0.5%,我们可以达到0.2%。我认为我们不仅解决了卡脖子的问题,还解决了国际未来发展趋势过程中的需求问题。菲特就是这样的态度,面对各种各样的难题。
孙阳:
曹总有没有想过未来菲特自己的企业标准,它可能会成为未来的行业标准,不光是在国内,有可能它会是一种世界认同的标准?
曹彬:
有可能。如果真的有价值,对这个行业真的有推动作用,我们也会极力去建议。我们更多的是希望这个行业能够走在前沿上,而不是说为了菲特的营业额去推动标准的重新订立。如果就是为了让我们的营业额更高的话,我们宁可不去推,因为这样的事情实话说是没有任何贡献价值的。
我们做工业人工智能希望的是让这个行业能够真真正正往前发展。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在工业人工智能作为重要工具的过程当中,我们的客户行业,我们的目标行业,我们自身的行业在得到发展。
孙阳:
有的人说菲特的人特别爱说“罗圈话”?
曹彬:
因为做一件事情你要不停去验证它,这些罗圈话里边儿一定是在否定自己以前说的某一个点,再去更新它,不停地在一件事情上跟同一个客户,同一个人员,同一个申报者在不断去更新我们的这种状态。
其实也有人评价说“你们怎么说罗圈话,你们怎么总在变”,这是因为我们通过实践认为昨天认知是有问题的,菲特敢面对这些问题,菲特昨天的问题今天一定能解决,明天我们还会发现新的问题,明天我们还会去解决。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善于“罗圈”的决心,没有真真正正去否定自己的这种勇气,做创新不可能。有效地总结自己昨天的错误,勇敢的在今天改善掉。明天我们再去说今天有什么问题,这种升级未来也是个常态。
孙阳:
作为与会代表,您在达沃斯论坛上展示企业哪些优势?
曹彬:
其实展示什么不重要,在工业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领域,它代表了什么?它能够真正给工业带来什么样的增值?这些方面能达成共识我觉得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大家是否真正在同一维度上看待智能制造和工业人工智能所创造出的新价值,这是我们在沟通交流时的重要目标。
如何达成共识?如果为了工业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那么这个共识就很难达成。如果为了炫技,这个共识也很难达成。如果“炫技”在别人看来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反倒是露怯。
因此真正展示的是我们研发的能力、具备的素质、想法和菲特想做“没有天花板并且有价值的事儿”的执拗。对于未来而言,我们能够让别人信任我们能够做,也愿意让我们来做,同时让我们有更新的视野,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的成长。
扎根家乡沃土:“天津娃娃”最能感受营商环境
孙阳:
我们的总部在天津,那么您是如何看待天津的整体的这种产业的氛围?
曹彬:
天津在变化,我是天津人。
孙阳:
天津娃娃。
曹彬:
是河北区的娃娃,河北区建昌道的,现在来看,天津的变化非常大,而且天津在创新行业氛围下,实际上它具有自己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接到了杭州的邀请。
我们没有前往的原因是,首先,天津拥有顶尖高校与创新生态的深度融合——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 40 余所高校正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其在科技底层研发领域的攻坚能力(如工业 AI、光学测量等),是许多城市难以企及的。其次,天津12条重点产业链正全面开启创新与开放进程,这种全链条产业场景支撑,为技术落地提供了“从实验室到产线”的闭环验证环境,而这正是其他城市短期内无法复制的工业根基。
作为老牌工业强市,天津在轻工、高端制造等领域曾创下全球领先的产业基础,这种刻入城市基因的工业底蕴与产业链协同能力,构成了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所以菲特坚定的留在天津,依托禀赋优势发展。
菲特想要创新,首先要传承。传承老经验和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数据和经验,然后再考虑如何为创新服务于产业链和产业,让他们真正实现增值,并在增值过程中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因此我们的定位是扎根天津,做好本职工作,面向全国,成为别人信任的天津企业。然后我们再面对全球。这样的话真真正正立足了根,而不是像一个浮萍,希望通过政府的政策,希望通过这样那样的别人的帮助来完成自己的成长,我觉得这样更踏实。
天津是一个让创业者踏实,让创新能够踏实的城市,我对天津的不单单是家乡情怀那么简单,我对天津的认知可能比别人看来更深一点。我们曾经有个投资人说:“我来天津第一个觉得天津好吃的多,但是我没明白天津怎么会有你们家的企业,我就想来看看。”我说你就来看,我让你知道为什么天津会有这样的企业,最后这个投资人是菲特现在非常重要的一个投资,他相信我们所做的和我们所说的和他所见的是一样的,这也是天津的一个文化。大家要看到背后的这些文化,背后的这些基础,背后真真正正能够在天津获得发展的机会,这个才是我们认为更加重要的。
孙阳:
这是企业家非常理性的思考。我们不仅有天津娃娃家乡的情结,更看重的是企业发展的整体生态。
曹彬:
创新型企业的成长来自用户行业对它创新的认可,也来自更多的土壤让创新者去创新。天津实验室和高校共同研发的课题中有多少是失败的,有多少是大家积累的经验,这些经验才是菲特创新的黑色沃土。每个伙伴都要生存,做追求利润的事情。生态真的健康吗?如果不健康,就依赖于政策和政府。就像我们的家和父母一样,如果我们一心求啃老,也长不大,也不可能真正成为创新型行业的佼佼者。
所以我们必须在真正的应用场景中接受他人的评价,承受他们给我们带来的各种压力,并且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孜孜不倦地追求真实。在这种情况下,创新和创业更加踏实,我认为这种心态更有利于创新和创业。
注:天津港保税区政府网站(www.tjftz.gov.cn)所有政务信息均为受权发布。按照《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转载我区政府网站相关信息时,须注明信息来源,不得歪曲、篡改标题原意及信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