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
《人民日报》10月6日头版头条刊发文章《国庆假期,各行各业的许多劳动者——坚守岗位拼搏奉献 干事创业再建新功》,国庆假期,许多人坚守岗位、奋战一线,用拼搏诠释责任担当,用行动守护万家灯火。每个人的铿锵足音,交汇成国家和民族凯歌而行的奋进乐章。
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深情勉励:“在为国尽责、为民服务中实现个人价值、展现人生风采”“努力成为善于干事创业的岗位能手、行家里手”“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文章介绍由中国铁建大桥局承建的渝昆高铁彝良隧道在节假日期间锚定目标不放松,加紧生产建设:
推进重大项目 加紧生产建设
天南地北,城市乡村,崇山峻岭,浩荡沙海,重大工程的建设者们一步一个脚印,共同造就神州大地的日新月异。
“隧道温度控制得怎么样?”渝昆高铁彝良隧道施工现场,中国铁建大桥局渝昆高铁项目经理饶胜斌询问。
彝良隧道位于云南昭通,是我国目前时速350公里的在建最长山岭高铁隧道。由于地质特殊,隧道内温度高达40摄氏度。饶胜斌和同事们利用雾炮机喷洒水雾、制冰机吸热制冷,逐渐降低温度,提高施工效率。国庆假期,彝良隧道约2300名建设者扎根乌蒙山深处,用汗水与智慧跑出建设加速度。
彝良隧道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境内,跨越盐津和彝良两县交界,全长24.8公里,为双洞单线隧道,是我国目前时速350公里的在建最长山岭高铁隧道,也是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

彝良隧道内放置冰块吸热制冷
由于地质特殊,面对隧道内高达40摄氏度的高温挑战,制冰机轰鸣不息,雾炮喷洒清凉,冷凝装置高效运转,将隧道内炽热的战场逐渐变为适合施工的环境,施工效率显著提升。
盐津县地处乌蒙山区,素有一线天之称,场地狭窄,建材紧缺,高铁轨枕现场生产难度大。项目团队创新推出国内首条高铁双块式轨枕与小型预制构件共线智能生产线。这条集数字仿真、智能机器人、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于一体的生产线,不仅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成本、能耗和生产用地,为渝昆高铁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施工现场
渝昆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铁路网京昆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699公里,其中云南段全长388.6公里,是云南省内首条开行旅客列车速度目标值350公里每小时的高速铁路,桥隧比高达87.4%。全线建成通车后,将纵贯滇、贵、川、渝等省市,成为我国西南地区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通往东盟的便捷大通道,对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带动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注:天津港保税区政府网站(www.tjftz.gov.cn)所有政务信息均为受权发布。按照《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转载我区政府网站相关信息时,须注明信息来源,不得歪曲、篡改标题原意及信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