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经117度北纬39.253度,渤海之滨的大片退海之地,公元925年,后唐幽州节度使赵德钧为解军费困竭之难,在这片芦苇茂盛之地卤地设场,场名从地名,史称“芦台场”。
斗转星移,芦苇经过千次荣枯,多少沧海换作桑田。这里依然生产被誉为“芦台玉砂”的海盐,曾经的“芦台场”已是中国盐业的强者天津长芦汉沽盐场有限公司,三季姹紫嫣红冬日又蓝得深浅莫测的古老盐田,是津门新晋网红打卡地。
历史,汉沽盐场的宝贵财富。“迎风制卤、卤咬卤、冰下抽咸、盐上生盐”等传统工艺今天依然在日晒盐生产中遵循和使用,并成为滨城的非遗项目。
创新,汉沽盐场不变的主旋律,甚至是化危为机的金手指。
1958年
汉沽盐场就开始了综合利用海水的努力。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推广制盐生产新工艺和机械化收盐等新的原盐生产方式,使广大盐工彻底摆脱了历史上制盐生产“三大愁”(扒盐、抬盐、拉大碡)。
1976年
唐山大地震,盐场广大职工在生产自救的过程中却完成了一项重大革新——加快盐田结构调整,实现“三化四集中”。
迈入新世纪
汉沽盐场实现精制盐生产工艺的新突破,实现抗结剂零添加,满足市场对食盐健康的需求。投资1亿元建设四溴双酚A项目,从传统的制盐和卤水化工向精细化工转型……
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及天津制造业立市的新时代大背景下,汉沽盐场又迎来盐业体制改革的行业变化,机遇还是难关?
宛如上天投在人间的调色板的一片七彩盐田,是汉沽盐场给出的答案拼图中,最为普通人熟悉的一块。自2017年盐业体制改革开始,允许生产企业进入流通和销售领域。汉沽盐场以创新思维打开头脑中的“津门”——通过社交媒体裂变宣传,将七彩盐田打造成网红打卡地,带动盐业旅游。以盐业旅游宣传长芦盐文化历史,让游客了解“芦花”牌食用盐,打响品牌知名度。游客还可以得到“芦花”盐赠品,靠高品质让他们爱用“芦花”盐。2021年七彩盐田已经接待游客六万多人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注:天津港保税区政府网站(www.tjftz.gov.cn)所有政务信息均为受权发布。按照《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转载我区政府网站相关信息时,须注明信息来源,不得歪曲、篡改标题原意及信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