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土列尔村,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古里镇。垂直于绝壁的17条藤梯,曾是村民与外界相连的最便捷的通道,阿土列尔村也因此被称为“悬崖村”。
“看着村民们的出行状态,感到很揪心。”2017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有关凉山彝族自治州“悬崖村”的新闻报道时,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5年后,这个古老村落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2022年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现场一位来自四川的政协委员向总书记展示了凉山“悬崖村”的图片,以前是藤梯,现在是钢架梯,大部分农民都搬迁到山下居住,当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藤梯变钢梯 小村游人不断
大凉山,山连着山。“悬崖村”,就位于这群山深处。要跨过这连绵不断的山,就得拐过一道又一道弯。驱车行到高处,海拔达到2000多米,道路一旁便是峡谷,陡峭的石壁雄伟险峻。
3月春分,凉山昭觉县的山上山下,绿树成荫,景致流动。在307省道的两侧,这条通往曾经贫困县的路,不时闪过草莓种植产业园和错季蔬菜基地。快到悬崖村时,路的两边停着来自各地的车辆,沿途都能见到举着手机拍摄或直播的游客。
“在电视上看到过关于‘悬崖村’的报道,就是觉得很不可思议。趁着周末带着娃儿来体验一下、感受一下。”来自成都的王先生带着家人自驾来到阿土列尔村,他说,想来看看这里的村民是怎么生活的,还有就是想挑战下这个钢梯。
和王先生一样,“慕名”而来的游客还有很多。有的扶老携幼,相互搀扶慢慢前行。有的独自前往,健步如飞。还有的是“网红”,跟着直播团队,介绍“悬崖村”。“悬崖村”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前来观光打卡。
在山脚下开小卖部的村民告诉记者,现在有很多游客来这里参观,特别是节假日的时候,“悬崖村”游人如织,在山下,停车成了一件难事。他家的小吃店在节假日的时候,最多收入了6000多元,赶上了以前一年的出入。
在悬崖村脚下,村里基本上家家都可以搞接待,有的村民还专门进行过厨师培训。在村里,除了彝家传统的腊肉香肠、坨坨肉等美食,还能吃到川味家常菜。不少村民家里都开有小卖部,饮料、饼干、零食等东西都可以很方便地购买。
年轻人触网 一村主播20人
在昭觉县城的社区广场上,不少老人带着孩子坐在台阶上晒太阳,一幢幢五六层高的楼房错落有致,不少阳台上都挂着晾晒的腊肉。在社区旁边,是一座座新建的校园,从幼儿园到初中,还有针对残疾儿童的特教学校。
“我们家现在分到的是三室两厅的房子,现在家电也都一应俱全。现在的居住条件,是我们做梦也想不到的。”一位居民对记者说,以前都是茅土房,和现在相比就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的差距。
村民某色拉博的生活这几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告诉记者,他以前只能出去打工和种地,现在主要带着来这里的游客观光和做直播。村里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从山上搬到县城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住进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新房子。
出行居住条件变好了,收入也在增加。“悬崖村”受关注后,旅游公司前来投资。他就到旅游公司做户外向导,每月工资4000元。“平时会带着游客爬到海拔2000多米的一片高山草甸,可住宿可露营。带着游客看日出,而后带他们去看大峡谷风光、去放羊、去村民家里体验生活。”今年受疫情影响,游客稍微少了一些。去年国庆中秋假期,村子里每天接待游客三四百人。
“由于从小都走在峡谷、溶洞、藤梯间,我们村的年轻人都有敏捷的身手。”某色拉博说,除了带游客,从2017年开始,他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了一些上山下山以及“悬崖村”生活的视频,网友把他称为“悬崖飞人”。慢慢的,他的直播越来越顺手,有什么播什么,放羊、下山、种地、过吊桥……直播的都是他的日常生活。
某色拉博每个月的收入不菲,最多能到2万元,相当于他们家之前两年的收入。很快,直播成为村民们接受得最快的新鲜事物之一。在村里,和他一样的主播,差不多有20位,年龄在20到30岁之间。沿着2556级钢梯向上攀爬,沿途都能见到举着手机拍摄或直播的村民。如今,点开任意一个直播平台,输入“悬崖村”关键词,几乎都能看到直播,从每天早上八九点到晚上九十点,平均每天能直播十多个小时。
《悬崖村》作者 将继续书写家乡
多年跟踪“悬崖村”,当地作家阿克鸠射也几乎变成了“悬崖村”人。“我跟上百人对话,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记录下他们的喜怒哀乐。”翻开报告文学《悬崖村》,阿克鸠射用大量的篇幅记录了藤梯到钢梯的变化。阿克鸠射介绍,一开始,是想通过修建通村路实现“悬崖村”与外界的联系,但经过测算,通村路的费用高达4000万元,昭觉县实难承担,所以才提出了先给“悬崖村”建钢梯的办法。“2016年7月,州县两级财政共投入100万元修建钢梯,上上下下3万人次,靠着人拉肩扛将1500多根、40多吨重的钢管和6000多个扣件背上了山,建起了2556级钢梯。”
钢梯建好了,“悬崖村”村民们向贫穷开战的故事也开始在钢梯上上演。今天,让“悬崖村”闻名的,已经不再是这里的藤梯,而是这里发生的改变。路通了,乡亲们的生活也蒸蒸日上。村民陈古吉成了靠野生蜂蜜致富的职业追蜂人,俄的来格种上了经济作物青花椒、脐橙,莫色拉博成了“悬崖村”的攀岩领队……生活好了,思想观念也跟着改变。村民们在银行资金支持下,搞起多样化的种植养殖;4G网络和基站建起后,通过网络就能把土特产卖到成都、上海;旅游开发让村民更爱家门口的绿水青山,教育扶贫让孩子们走进了梦想的“现代化”校园……
2020年5月12日至14日,“悬崖村”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44人走下2556级钢梯,离开生活了7代人的地方。72公里外,是昭觉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置点,住进了一座座设施齐全的新居,悬崖上的生活将成为家族的回忆。
在阿克鸠射看来,走向新生活的并不是344位“悬崖村”的村民,而是他自己,是他的民族厚重的历史与同胞的蓬勃精神。“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种乡愁,每个人表达乡愁的方法不同,我选择了用文字来记录这里发生的变化,记录这片土地上的故事。”
生长于凉山州昭觉县,精通彝语与汉语,使阿克鸠射成为了少有的从本地区、本民族角度出发,书写凉山大地过去与现在的作家,“凉山是我写作的素材、灵感的源泉,也是我创作的重要母题。”阿克鸠射还喜欢把自己称为“草根作家”,因为草比较接地气,“虽然它向上生长的空间有限,但整个大地是它的舞台。
“凉山暖了,我的心更暖。这些年来凉山一直是我写作的素材和灵感的源泉。我的写作几乎都围绕着凉山的发展变化,围绕着当地人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风貌。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阿克鸠射说,记录小康的路上,作家同样不能少,他荣幸自己是其中的一员。如今,新年奋进的号角已经吹响,大凉山肯定会有更多振奋人心的变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注:天津港保税区政府网站(www.tjftz.gov.cn)所有政务信息均为受权发布。按照《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转载我区政府网站相关信息时,须注明信息来源,不得歪曲、篡改标题原意及信息内容。